1. 首页 > 基本常识

蒋风之是我国什么演奏家呢? 蒋风之是什么乐器演奏家

  蒋风之是我国什么演奏家呢??是二胡的。关于蒋风之是我国什么演奏家呢?以及蒋风之是我国什么的演奏家,蒋风是我国什么的演奏家,蒋风之是我国著名的啥演奏家,蒋风之是我国的什么著名演奏家,蒋风之是我国著名什么的演奏家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蒋风之是我国什么演奏家呢?

蒋风之是什么乐器演奏家

  蒋风之是二胡乐器演奏家的。

  蒋风之(1908年4月27日-1986年1月26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1923年,在苏州农业学校期间参加“同乐会”,演奏江南丝竹和民间小调。

蒋风之是我国什么演奏家呢?

  是二胡的。

  蒋风之(1908年4月27日-1986年1月26日),出生于宜兴,二胡演奏者,中国学院原副院长。

  蒋风之的代表作品《汉宫秋月》创作于1933年,后在全国多地演奏,并在建国以后,远赴比利时演奏。

  《汉宫秋月》是我们国家的著名曲目,存有很多曲谱和表演形式,原为崇明派琵琶曲,后主要用古筝、二胡、江南丝竹、琵琶等乐器演奏。

  在1923年,在期间参加“同会,演奏江南丝竹和民间。

  1929年,考入北平艺术学院,师从刘天华。

  1930年,在国立北平参加演出。

  1931年参加为九一八事变募捐演出。

  1933年,从北平大学毕业;同年,在日本举行音乐会;同年,与周少梅合作举办国乐音乐会;同年,在百代唱片录制《月》。

  1934年,在青岛举行国乐演奏会;同年,分别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举办音乐会。

  1935年,参加刘天华遗作演奏会;同年,在举办演奏会。

  1936年,创作二胡独奏《长夜》。

  1945年,在北京亚斯堂参加庆祝胜利演出。

  1946年,与管平湖、周希文在北京青年礼堂举办音乐会

  蒋风之的演奏风格典雅、深邃、手法细腻且富于变化,他演奏的二胡曲,可以使人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创作所注重的声韵相和、虚实相生的意境表现。

  在他的演奏中,有意识地将中国艺术表现中的旋律加花手法、声韵变化以及虚实处理在二胡这件乐器上充分发挥,这是蒋风之二胡艺术的特色。

  其蒋风之演奏的《汉宫秋月》采用传统的放慢加花手法,在旋律上进行扩充,在节奏上放慢展开,并巧妙地运用二胡细腻多变的弓法、指法,同时还吸收了古琴、琵琶的吟猱、推拉弦等效果,使音乐连绵不断、起伏有致、委婉如诉,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宫女幽怨、悲哀的内心思绪。

蒋风之是我国著名的什么演奏家其代表作品为汉宫秋月

  蒋风之是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其代表作品为汉宫秋月。

  蒋风之的演奏风格典雅、深邃、手法细腻且富于变化,他演奏的二胡曲,可以使人感受到中国音乐艺术创作所注重的声韵相和、虚实相生的意境表现。

  蒋风之的一生:蒋风之(1908年4月27日-1986年1月26日),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二胡演奏者,中国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

  1915年至1923年,在家乡读书期间向村里帮工学习演奏竹笛和二胡。

  1923年9月,考入苏州农业学校,在校期间参加学生组织的“同乐会,演奏江南丝竹和民间小调。

  1924年,结识刘天华的学生储师竹,并得到《病中吟》《月夜》两首乐曲的曲谱 。

  1927年8月,考入上海艺术大学音乐系;11月,考入国立音乐学院,成为该院第一届学生,主科琵琶专业,师从平湖派琵琶演奏者朱荇箐,副修钢琴,还向刘天华的学生吴伯超学习二胡。

  1929年9月,考入北平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刘天华主修小提琴,兼修二胡,副修琵琶与钢琴 1930年4月,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举行的第四次演奏会上,分别演奏了钢琴四手联弹、小提琴齐奏与二胡独奏四个节目 。

  1931年,经刘天华推荐,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国乐导师教授二胡;同年,参加为九一八事件募捐音乐会演出  。

  1933年7月,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毕业;同年,与丁铛合作在日本开音乐会,介绍二胡艺术;8月,与周少梅合作举办国乐音乐会;9月,正式到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1月,在百代唱片公司录制《汉宫秋月》。

  1934年3月,在青岛举办个人国乐演奏会;9月,分别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举办独奏音乐会。

  1935年5月,参加刘天华遗作演奏会演出;6月,在北京举办独奏音乐会;8月,被京华美术专科学院聘为副教授 。

  1936年1月,创作二胡独奏曲《长夜》。

  1937年8月,被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以及京华美术专科学院分别聘为教授;同年,在燕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开设二胡学习班 。

  1938年4月,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聘为教授。

  1945年,与管平湖、王君瑾在国子监组织民乐传习所;同年,在北京亚斯礼堂参加庆祝抗日胜利音乐会演出 。

  1946年4月,到解放区张家口“联大音乐系执教 ;同年,与古琴演奏者管平湖、古筝演奏者周希文在北京青年礼堂举办音乐会;9月,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院任教 。

  1948年,在天津河北师范学院任教。

  1949年,受到周恩来邀请,在北京饭店与各界知名人士欢聚;同年,参加第一届文学艺术代表大会  。

  1950年,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同时任教于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同年,录制了《汉宫秋月》《良宵》,这是建国后出版的第一张二胡唱片 。

  1953年9月,参加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界代表大会演出。

  1954年6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了蒋风之、周广仁、张权、楼乾贵独奏、独唱音乐会;同年,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民族民间古典音乐巡回演出团,在上海、南京、广州、武汉、西安、沈阳、北京等地进行巡演。

  1955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民族音乐专题节目撰写了“漫谈二胡,后编辑成书,在节目录制期间,电台为蒋风之录制了《病中吟》《闲居吟》《空山鸟语》《四合如意》《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作品,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空山鸟语》;同年,参加全国民乐巡回演出,演奏的《汉宫秋月》受到欢迎 。

  1956年,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演出;同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月夜》《三宝佛》《熏风曲》;同年,被评为高教二级教授。

  1957年,调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音乐系执教;同年,参加了纪念刘天华逝世二十五周年演出;同年,参与编写出版了《民族器乐讲座》 。

  1958年,出版了《蒋风之二胡曲八首》。

  1959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汉宫秋月》《玉簪花》《熏风曲》。

  1960年,参加招待比利时王后演出;同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悲歌》《鸥鹭忘机》《苦中乐》。

  1962年,参加政协组织的台湾联谊演出;同年,受邀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 。

  1963年5月,担任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比赛评委。

  1964年9月,中国音乐学院成立,蒋风之担任器乐系主任。

  1977年5月,参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五周年音乐会,演奏了《二泉映月》。

  1978年10月,赴沈阳讲学、演出;11月,赴西安讲学、演出;同年,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流波曲》。

  1979年8月,赴西宁讲学、演出,在西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良宵》《二泉音乐》《熏风曲》《汉宫秋月》《花欢乐》《流波曲》;同年,与来访的美国小提琴演奏者耶胡迪·梅纽因进行交流演出 。

  1980年,赴武汉讲学、演出。

  1981年,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1982年6月,被聘为北京二胡研究会顾问;10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蒋风之师生广播音乐会 。

  1984年3月,赴江西讲学、电台录音 。

  1985年11月,出席北京二胡邀请赛开幕式 。

  1986年1月26日,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汉宫秋月》的简介:《汉宫秋月》是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但乐曲的历史并不长。

  原为崇明派琵琶曲,乐曲要表达的主题不是很具体。

  不少相关文章对此曲解题时都模糊地称,此曲旨在唤起人们对受压迫宫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有的文章称,此曲细致地刻画了宫女面对秋夜明月,内心无限惆怅,流露出对爱情的强烈渴望。

  《汉宫秋月》很可能与《汉宫秋》有一定的关系。

  而《汉宫秋》是一出元末杂剧,作者是马致远。

  《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和亲出塞的故事。

  汉初时开国元勋多为布衣出身,而后妃、宫女也多出身微贱。

  基于这一传统,汉朝的宫女与嫔妃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因而,每一位宫女都心存梦想,即有朝一日能获得被皇帝宠幸的机会。

  然而王昭君在宫中深居数年,却连皇帝的影子都没见过。

  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介绍了一则在后世广为流传的故事。

  宫廷画师毛延寿因向王昭君索贿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颗痣,使王昭君的相貌显得比较普通。

  由于宫女太多,汉元帝只凭借画师呈上的画像上来选择宫女。

  这样一来,原本拥有惊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没在众多的宫女里了。

  此为野史,不足为信。

  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字嫱,南郡人也。

  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以赐之。

  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斐回,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从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王昭君之所以自愿远嫁匈奴,是由于“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与其在宫中过着冷清孤寂的生活,让青春年华年复一年的老去,不如远赴异域。

  所以听说汉朝的属国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入长安朝觐天子并自请为婿之时,王昭君果断的毛遂自荐。

  然而,皇宫内的生活虽然孤寂,倒也平静,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来如何,谁也不知。

  李白有诗云:“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杜甫显然很同情王昭君,他写下了“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的诗句。

  而做为政治家的王安石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他认为昭君出塞不是件坏事,写诗云,“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王昭君出塞时,是否充满了悲怨情绪,后人已无法得知。

  无论如何,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并不轻松的人生选择。

  虽然这是一次政治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许并不复杂,并非抱有为“汉匈两族世代团结友好的目的。

  这种说法显然是意识形态对历史的强行解读了。

  后来昭君在匈奴生了两个儿子。

  呼韩邪单于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欲娶昭君。

  父死后,子可娶继母,兄死后,弟可娶其嫂,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昭君觉得难以接受,于是上书汉成帝求归,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汉习从胡俗,昭君后来只好服从。

  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却说,昭君誓死不愿改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于是,“昭君乃吞药而死。

  难道历史上的“昭君怨就是源自这等讹传?宫女之怨是个传统话题。

  汉乐府中有不少关于宫女之怨的题材,如《玉阶怨》,《昭君怨》,《昭君悲》等。

  后来甚至形成了专门描述后宫的诗体,名为宫词。

  唐朝张祜的一首五言绝句《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即是描述宫女的佳作,写出宫女积郁难遣的深怨。

  唐朝诗人王建、五代时后蜀花蕊夫人都曾做过《宫词》百首。

  宫女身居深宫,不得自由,日久自然生怨。

  另一方面,西汉辞赋家邹阳在《狱中上梁王书》中曾感叹:“女无美恶,入宫见妒。

  三千嫔妃和宫女,整天想的事情是向皇帝一人争宠,怎能不妒。

  然《汉宫秋月》中的幽怨并非小家碧玉式的、弱不禁风的闺怨。

  汉代宫娥身材健硕,能陪皇帝骑马、打猎,宫内活动受到的限制也较后世皇宫为少。

  因而她们怨则怨矣,本身并不幽闷纤弱。

  汉代宫女中也有不怨的。

  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讲汉代有一个宫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汤圆。

  她每天极为想念家里的父母姊妹。

  她的诚心感动了皇帝,以后每年正月十五,汉武帝批准家家户户做汤圆,点灯笼,允许娘娘宫女出宫与民同乐。

  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灯笼上写着“元宵两字,带着自己做的汤圆出宫,与家人团圆。

  且把遥远年代里的幽怨抛在一边,听《汉宫秋月》,品十五元宵,岂非快哉?

  二胡的简介:二胡(拼音:Erhu) 始于唐朝,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

  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等。

  二胡的起源与发展:

  1、起源。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

  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

  宋代大学者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

  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

  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

  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

  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

  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

  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

  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并发明了二胡揉弦,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

  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

  就如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2、发展。

  据《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提供资料:宋代是外来乐器与中原文化融合发展的第二阶段。

  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民间乐器随着“勾栏“瓦舍的兴起而发展了自己的伴奏乐器。

  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马尾胡琴(又称二弦琴),经与前朝留下的嵇琴、轧筝融合,创制出新颖的胡琴。

  这一乐器充分标志中国弓弦乐器走向成熟。

  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

  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晚于胡琴。

  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

  二胡的结构:

  1、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

  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

  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

  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琴筒是二胡的共鸣筒,一般用乌木,红木制成(紫檀木很少),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并开始使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

  其形状主要为六方形,长13厘米,前口直径(对边)8.8厘米。

  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

  筒腰略细,筒后口敞口或装置开有各种式样花孔的音窗。

  琴筒起扩大和渲染琴弦振动的作用。

  2、琴皮。

  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

  一般是蟒皮,蛇皮是最低级的二胡琴皮。

  蛇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

  音质易受气候、室温等因素的影响。

  蟒皮鳞纹粗而平整,色彩对比协调,厚度适宜而有弹性,不易受虫蛀,发音共鸣较好。

  蟒皮又以肛门一带地方的最为理想,这个地方的蟒皮适应性广、发音浑厚圆润,并且性能稳定。

  新买的二胡无论是蛇皮的还是蟒皮的,发音往往空而带沙,并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悬殊较大。

  这是琴皮振动还不够协调的缘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拉奏后,琴皮的振动才有可能逐渐变为常态。

  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蟒皮的鳞片越大,音色越好。

  3、琴杆。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

  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

  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数量较少)、乌木或红木。

  一般用乌木较多。

  乌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是支撑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

  全长81厘米,直径约为0.55寸(1.83厘米)。

  顶端为琴头,上部装有两个弦轴,下端插入琴筒。

  琴头呈弯脖形,也有雕刻成龙头或其他形状的。

  衡量一把二胡的发音纯净与否与琴杆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通常把红木视为上品,乌木的也不错,其它木材的就要逊色一等了。

  选择时除了要仔细辨别琴杆的制作材料外,还要兼顾到质地紧密、木射线细密而均匀、无节、无疤,无明显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4、琴轴。

  琴轴共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绞内弦,下轴缚绞外弦。

  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

  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

  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若制作质量没有完全过关,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5、琴弦。

  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

  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

  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

  大多采用金属弦。

  6、琴弓。

  琴弓(俗称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一把好弓首先要长而直;其次,弓毛以白色马尾毛为上品,且弓毛要多而齐,与鱼尾连接处捆扎要牢固;最后要注意弓杆的节应少而小,粗细适中。

  全长76~85 厘米,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长度2.4尺(80厘米),用江苇竹(又名幼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系上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用以摩擦琴弦发音。

  弓毛多为马尾,也有用尼龙丝仿制的。

  有些简易二胡是用尼龙线来代替弓毛,这种音响效果较差。

  衡量弓毛能否经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齐平展,长度一致,粗细均匀。

  好的弓毛要求无断头、无纤柔、无蓬乱缠绞等。

  7、千斤。

  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

  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

  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

  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

  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8、琴码。

  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

  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码、枫木码。

  木松节码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码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

  琴码虽小,但它却是联结琴皮琴弦的枢纽。

  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动传导到蟒皮上。

  因此,琴码的选料、形状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二胡的音质。

  为了求得二胡声音的改善,发音沙哑的二胡采用纸码(即用牛皮纸或其它硬纸卷成严实的简状),声音就要显得 柔和一些:发音沉闷的二胡改用竹码,就可使声音变得较为响亮,适合演奏活泼轻快的曲调,发音单调的二胡采用金属弹簧码,就可使发音变得较有共鸣。

  9、琴托。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

  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10、制音垫。

  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毡子做的制音垫,它能解决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旷音,使之集中、丰满,制音垫的薄厚、大小要适中,过厚则影响音量,过薄则不起作用,作成音垫的材料常有白色海绵、呢子、羊绒、棉布、麂皮、绒布等,用的最广泛的是海绵和呢子,效果最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它还有能快速的改变音色的本事:它贴近琴码,音色就很润,同时要失去一部分音量;远离琴码,音色就会变的眀亮,要根据曲子需要调整。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