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法律常识

端午节为啥赛龙舟 端午节赛龙舟的原因

  端午节赛龙舟的原因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

  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端节的历史教育》)。

  “图腾”是原始人所尊奉想象中的保护神。如果闻先生的推测是事实的话,那么,赛龙舟早已产生于原始社会了。

  古代吴越民族赛龙舟的目的,据闻一多先生的考证“大概是避蛟龙的害”((端午考》)。他是这样描绘最早的龙舟竞渡的情景的:“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

  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是今天(指五日初五,引者注)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端节的历史教育))。

  那种“战栗”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欢乐所取代;那种祭祀的虔诚也逐渐转化为竞技的放纵。试看《隋书·地理志》的记载:

  “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泪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争归,竞会辛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样齐转,掉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率然,而南郡、襄阳尤甚。”

  1隋朝的龙舟竞渡已变为“竞渡之戏,”并有“掉歌乱响,喧振水陆”,岸上“观者如云”,可见是一种竞渡的比赛。

  所谓龙舟者,首尾具龙形,长可三、五丈,狭长如苇,舵窄仅容二人对坐,底尖。轻巧便捷,滑行如飞。各船有十余人分两排同向坐,各执短桨,如百足虫。船尾一人执梢,指挥进退。船上另有三人,一执旗,一击鼓,一敲锣,以助赛威。赛前,有祭龙头的仪式。丘桓兴《中国民俗采英录》里有详细介绍:“随着一串串鞭炮声,一队头扎白头巾,身穿白衣白裤的挠手,由扛龙头的‘头挠’和捧着放了香烛、鞭炮、供品的舵手领着,擎着船旗,打着锣鼓,扛着挠桨进祠来了。这是邻村‘白龙’船的。他们把用香樟木雕制的龙头摆在供桌上,便毕恭毕敬地朝屈原神像叩头礼拜。待主祭人将一条红绸布系上龙头,‘头挠’扛起龙头,跑至江边,连人带龙头一块跳进江中洗澡,其他挠手也跟着在江里洗澡,然后才把龙头安于船头。

  据说,祭过屈原,又给龙头洗了澡,龙舟竞渡便能平平安安了。而洗过‘端午澡’的挠手们,也可托屈原的福,消灾怯病了。随后,‘赤龙’、‘青龙,、‘金龙’…各船一一进祠,朝庙祭龙头。”

  竞渡之戏有多种,一种是“抢江”,即比速度(《合川县志》);有的则是“抢鸭”,《武阳镇志》载:

  “南河内举行龙舟竞赛,官府及团体备彩扎的大船放鸭子,龙船数十只竞相夺标,抢鸭。沿河两岸,观者如 堵,热闹非常。”

  鸭子如何去抢?《渠县志》写得明白:

  “有龙舟竞渡之戏,先饰裸艘为彩船,鼓吹作乐,笼家亮于其上,黄烟起处则放兔入水矣。所谓龙舟者,狭长如苇,轻巧便捷,有律放自如之势。两舷坐榜人执短掉,如百足虫;船尾一人执梢,司进退;船头一人味家兔所在,指示追及而擒之。家兔入水,或浮,或游,出没无常。龙舟七八艇共趋之,率不能得,观者以为乐。”

  原来是水手临时下水去捉。鸭子在水,游浮自如。人在后追,必有可观者,故逗人笑声不绝。

  但也有人以输东为重,竞渡中大打出手,演为惨剧。

  “龙舟之戏,兹县尤嚣,举国狂走,不恤劳费。舟以旗并,城中黄汤口、红西坪、青妙湾、白余各异帜。帜黄,则船桨、衣巾色皆从之。钲鼓聒江,弋游上下,两船偶并,则鼓浪绝流,以胜负为欢戚。拄拄互始相轻,聚斗致祸,或冲波失读,举舟沉没,后来益奋无惩惧也。平时令常申禁,不可则官出观以弹镇之。”

  ‘互垢”、“聚斗”,以致于“举舟沉没”,这种做法令官家不得不出兵镇压,可见间题的严重。对于这种恶劣风俗,有的地方长官便下令停止活动。如(五代史》载,萧结为祁阳令,太守取舟竞渡,结批其符日:“秋开五叶,蚕长三眠,人皆忙迫,划甚闲船。”遂取消赛龙舟活动。

  龙舟竞渡在不同地区,下水的日期也不尽相同。如湖北姨陵县志》云:“五日竞渡楚俗所同,至十五日,名日大端阳,食角黍,饮蒲酒如前,十三、十四、十五三日,龙舟尤胜,与他郡异。”《来凤县志》也说:“十五日为大端阳,云始于马伏波(东汉马援),俱竞渡龙舟,十五尤盛。”

  以上这两个地区有“大端阳”之说,此日赛龙舟最盛,其风气始于东汉的马援。查《后汉书·马援列传》有云:

  “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绒徽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娇南悉平。援奏言西于县户有三万二千,远界去庭千余里,请分为封澳、望海二县,许之。援所过坏为郡县治城屏,穿果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较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马援为东汉伏波将军,曾率水军两万、战船两千余艘去平定南方的叛乱。马援此次出征,也许在五月十五日这天,所以定于此日举行大规模的竞渡活动。

  各地竞渡的准备活动并不相同,《武陵竞渡略)云:

  “竞渡旧制,四月八日,揭蓬打船,五月一日新船下水,五月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

  而《溪蛮丛必记:“(湖南蛮乡龙船)分五色,·····一月前,众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吊屈原,正楚俗也,名爬船··一竞渡竞以四月八日下船,俗聚饮江岸,舟子各招他客,盛列饮撰,以相夸大,或独酌食则方丈,群蛮环观如云。一年盛事,名富贵坊。”

  这两则记事都表明龙舟几乎是提前一个月便开始打造。船一下水,便有禁忌必须遵守,如“饮食男女”,不得共处。还要举行宴饮一类的盛大庆祝活动。

  龙舟下水的仪式也很隆重,虽然各地形式不同,但都带有祭祀的宗教色彩。称归的竞渡习俗为:

  “五月五日龙船下水游江、祭江,一面高唱招魂龙船曲,一面从各个码头向长江西陵汇聚,准备竞渡。竞渡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日举行。举行前的奈江、游江,是妓乐船在江中奏乐,掌鼓人头披假发,扮作女须,做为招魂龙船歌的领唱者。”

  女须,相传是屈原的姐姐。屈原投江,女须曾在江岸招魂。后人赛龙舟者便模仿女须边赛边唱,甚为动人。又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每年五月五日的午后,“长幼男女,咸着新衣,纷纷去观龙船。盖午饭后,赛船之人咸集龙王庙,焚香燃烛,祭祷龙王后,披红巾于龙王首上,然后将龙首龙尾,迎下小舟,龙首置于船头,龙尾置于船末,水手数十人,拨桨前进。”

  有的地区由于水势凶险,赛舟时不幸发生沉船事故,赛风渐敛,转为游江活动。这种龙舟已改为“画舫”,有钱人乘坐在上,欣赏清曲杂耍,观览青山绿水,倒也别有一番意兴。下面几首小诗描绘的就是这种风气:

  “淞南好,重五闹龙舟,破浪快船夸技勇,凌风画舫斗歌咦。椅火照江楼”。

  “为看龙舟兴自佳,山歌一曲听吴娃。阂行闹杀端阳节,竞渡何愁浊浪排”。

  “重午轻挠逐胜游,兴之龙尾接龙头。水嬉别作凌波舞,底得曹蒲酒满舟。”

  第一、二首写到画舫上有歌伎的演唱,可供游江者美听。

  第三首写的“水嬉”,包括许多节目,如杂耍、舞蹈、游戏、武艺等等,船上设有酒肴,可供游人朵颐。

  唐以后的端午竞渡由于有官府的支持,规模盛大,官民涌向江边共赏。史籍上说,当时“士女倾城出观”,以致两岸“并肩接踵”,“观者如堵”。据(南唐书)记载:

  “郡县村社竞渡,每岁端午,官给彩级,伴两两较其迟速,胜者加之李即纯,谓之打标。”

  “打标”就是夺标,胜者可同时获得彩缎和银碗。败者也能载缎而归,以皆大欢喜结束。竞赛的主持者和裁判者皆由官府主持,体现了儒家所提倡的官民同乐的传统。

  唐代以前,龙舟竞渡主要流行于江南,其后,这项活动随帝都北迁而流行于江北及黄河流域。北宋宫廷的龙舟竞渡很有讲究,规模可观。据《东京梦华录》载:

  “大龙船约长三四十丈,阔三四丈,头尾蜂说,皆雄楼金饰。控版皆退光。两边列十阁于,充阁分歇泊。中设御座龙水屏风。栓版到底深数尺,底上密排铁铸大银样如桌面大者,压重鹿不秋侧也。上有层楼台现橄曲,安设御座。龙头上人舞旗,左右水栩排列六桨,究若飞腾,至水殿毅之一边。水殿前至仙桥。预以红旗插于水中,标识地分远近。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